2012年4月9日

新竹市的探究教學工作坊

星期五,我聽著陳文茜的廣播
他針對文林苑的案子請了一個協商拆除的建商來上節目
我記得這個建商講話很快
連犀利、聰慧的陳文茜都跟不太上這位小姐的說話步調
於是陳文茜便請這位小姐再說一次,並針對細節補充清楚
因為講者往往會忽略台下觀眾的先備知識
所以主持人便需要有這樣的能力來引導講者說清楚他說不清楚的部分
會提出這個小故事,是因為我覺得以往工作坊的性質是分科辦理
我們分成生物科和理化科
但是同科老師一塊聽會有個問題,就是覺得理所當然,
所以不太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課程
所以當不同專長老師一塊討論,才能有不同背景的討論
這樣的教學也才會比較客觀

而工作坊的對象:以往是針對全市教師辦理工作坊的
但這學期的探究教學工作坊的對象改成是輔導員本身,
由於我們自覺對探究的定義還不夠熟悉
冒然的辦理成全市的模式,恐對全市老師造成不小的壓力
對輔導員本身更是個沈重的負荷
於是,這一學期開始,我們改成辦理成輔導員本身的增能研習
從小眾出發,才更能有概念該如何帶領現場教師討論
這一學期,一個不到十人的討論小組開始運作
不同以往的是裡頭的成員有生物科、理化科
藉由不同科目的討論激盪
我們發現不同背景有不同的理解,便能激發出問題
此外,我們也邀請專家教師劉新老師一塊陪伴我們成長
教書的豐富經驗可以讓輔導員在分享教案時
知道哪裡該補強、哪裡缺乏概念引導、哪裡該評量孩子
於是一個個教案,在經過討論之後,變得更加貼近孩子的學習

今天總共有三個教案分享
第一個是阿簡,他分享校外及校內的戶外觀察課程
第二個是鍾江,他分享鋅取代銅的實驗及製作金幣的實驗
第三個是力升,現在在交大科教所唸書,他用紙杯裝水來引導學生做科學歷程的思考探究

阿簡的分享相當有意思,他介紹了幾個生態系的觀察路線,包含森林、淡水、海洋、濕地
此外他也分享他準備要怎麼帶學生觀察校園植物
在這樣一對多的情況下,
教師事前的設計就更顯重要
例如任務單的給予,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就更加突顯出來
任務單可以是自導式的學習
裡頭有些是封閉性的問題或觀察記錄,有些是開放性的問題
封閉性的問題及觀察記錄是當堂課便要完成的,
開放性的,就是讓學生回家可以查資料、訪問
因為教學還是要看到學生的學習,
再加上我們的教學時間很有限
任務單的給予和收回便是評量學生是否有效學習的重要依據
我也因為這樣的討論,
對要帶十八尖山觀察植物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昨天在下班前,便把任務單給設計好了!! 好開心


而鍾江分享的化學實驗
是在教氧化還原時可以讓學生做的微型實驗
藉由硫酸銅溶液(藍色)和鋅片的接觸,便會產生置換
在此,便可看到從鋅片周圍長出來的結晶
由此部分,劉新老師便問了個問題:為何置換會長成樹枝狀?
這個問題連我們都不知道?
就非常值得討論。。。


另外,交大科教所的力升也分享了個『帶學生思考科學歷程的實驗』
水杯挖洞倒水的實驗,他先將半杯水倒進去,
結果水都沒有從洞裡出來
力升事先沒讓我們看見裡頭的樣子
所以他先要我們『預測』水杯裡頭的樣子
接下來,他又到了半杯水進去,
結果水流出來了,水量是半杯到一杯之間
這個實驗很有趣,我原本的假設是水杯裡頭有高分子聚合物
但後來水竟然會流出來,所以就會推翻我的假設
但力升在最剛開始的引導,是完全沒有任何指引
所以我相信腦袋一片空白的學生應該大有人在
所以劉新老師便給了他一個建議
也就是思考可以有方向,全然無方向,便無法聚焦思考
但力升說明了他的整個實驗目的是要學生完成科學探究思考的歷程
所以這樣的引導便是可以的
但就我們教學現場而言,我們覺得這個示範實驗
可以融入到教導『虹吸現象』
只是要怎麼教怎麼引導
就還需要思考了。。。
對於我這個理化白癡來說,
能夠看到不同科目的教學是很棒的一件事,
不僅是個刺激,也可以瞭解整個領域的教學是怎麼一回事
順便彌足我太久沒接觸理化的不足!!


鋅片加入硫酸銅溶液會長出樹枝狀的結晶

阿簡分享他對戶外教學的想法

化學對我而言總是像魔法一樣

看得出來愚人金怎麼做出來了嗎

沒有留言: